1. 现象描述 氨基柱进酸性样品后,出现: 柱效降低(表现为峰变宽、塔板数下降、分离度下降) 有时柱压也略有升高 色谱峰更不对称,甚至基线漂移 2. 原因分析 (1)固定相氨基官能团易被酸损伤/析出 氨基柱的固定相是氨丙基(-NH₂(CH₂)₃-)键合在硅胶表面。 这类官能团本身就是作为极性作用点,被强酸性流动相或样品进柱冲洗后,易被酸水解、断裂或部分溶解,导致固定相流失。 譬如在酸性条件下:Si-O-Si(CH₂)₃NH₂ + H⁺ → Si-OH + Si(CH₂)₃NH₃⁺ 等反应 结果:固定相极性功能性减少/丢失,分离能力变差,柱效必然下降。 (2)酸与氨基基团反应导致化学活性丧失 氨基为碱性,遇酸易质子化为NH₃⁺,极性和化学活性状态改变,分离机制被扰乱。 反复多次后,键合层恒久性化学破坏,柱效彻底损伤。 (3)硅胶基体本身在强酸(或极酸性环境)下容易溶解 pH < 2时,硅胶骨架可能逐步溶蚀; 氨基柱对pH更为敏感(比C18等烷基柱还“脆弱”)。 3. 实际应用提示 氨基柱建议在pH 3-8 或更窄范围使用,不宜遇强酸(流动相或进样酸性过强都不合适)。 进酸性(如含强酸、低pH有机酸等)样品,建议先中和后进样,或直接选用更耐酸类型色谱柱(如C18或特殊耐酸柱)。 柱效降低不可逆,严重时柱子需更换。 |
- 上一篇:测定多肽一般采用什么色谱柱?
- 下一篇:色谱柱技术的差距在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