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一、主要优化参数概述 雾化电压(Spray Voltage) 控制电喷针端电势,多数在2–4.5 kV。过低不雾化,过高有电弧、背景升高。 毛细管温度 / 喷雾加热温度(Capillary/Desolvation Temp) 通常设为200–350°C。太低溶剂不易去除,太高易分解或非特异性碎裂。 干燥气流速(Desolvation Gas / Nebulizer Gas) 优化为足以辅助溶剂蒸发,常见氮气流量2–8 L/min。 喷雾辅助气(Auxiliary Gas) 有的仪器有,进一步辅助溶剂去除,流量适当即可。 进样流速(Flow Rate) LC流速影响喷雾稳定性,通常ESI流程小于0.2 mL/min(纳流为最佳,0.2–1 μL/min),常规分析液1–1.0 mL/min也可,可根据锥口、针型号调整。 压力与针尖位置 针距入口处1–2 mm为宜,均匀喷雾更有利电离。 离子化模式选择(正离子/负离子) 根据分析物取向,调整离子源极性。 锥口电压(Cone Voltage / Fragmentor) 影响离子迁移与初步碰撞,适度增加改善信号,太高则碎片化与背景增加。 碰撞能量(Collision Energy) MS/MS分析时,碎裂特定母离子,需优化至获得代表性碎片。 二、优化思路 1. 雾化与干燥过程 电压: 起初设仪器推荐值,逐步增加并观察目标离子强度与背景噪声变化;如背景剧升或失稳,适当降低。 温度: 检查是否有未完全脱溶剂的流失/意外降解;一般200–320°C,温度高利于溶剂去除但易带来非特异性离子。 气体流速: 干燥气流增加能强化脱溶剂,过高可能吹散小液滴导致信号不稳,过低则溶剂太多,离子化效率下降。 2. 溶液与LC流速 纳流ESI(nanoESI) 流速低,灵敏度高,但喷雾稳定性难,需雾化针及低流速泵优化。 常规LC/MS(0.2–1 mL/min) 高流速易产生大液滴,可能导致离子化效率下降,可用分流或锥型针。 3. 流动相添加剂影响 酸性(如0.1%甲酸、醋酸)有利于正离子模式电离; 盐浓度高容易抑制ESI(如NaCl>20 mM),宜稀释、有条件换更低盐或挥发性缓冲液。 4. 锥口电压/Fragmentor 优化至信号最大且碎片最少的位置; 太高易碎片化和前端碰撞丢失母离子,太低则发生离子捕获不畅。 三、优化操作的基本流程 单一标准物优化 选目标分析物标准溶液,从推荐值(电压、气流、温度)出发,逐步调整各参数,记录信号、背景变化。 看色谱峰形/离子丰度 选取最优峰型和最大信号,不牺牲色谱分辨率和系统稳定性为前提。 混合物复杂样品进一步优化 综合考虑背景、共洗脱物对离子化效率的影响。 多轮噪声/灵敏度测试 检查信号稳定性与重现性,单参数最佳不一定整体最佳,需要综合。 四、典型参数建议(以常用品牌为例,仅供起步) Spray Voltage 电喷雾电压:正模式3.0–4.5 kV,负模式2.0–4.0 kV。 Capillary Temp 毛细管温度:250–320°C。 Gas Flow 干燥气流:4–8 L/min(根据仪器)。 Auxiliary Gas:1–3 L/min(可选)。 Cone Voltage / Fragmentor 电压:20–60 V(母离子/碎片信号最大处)。 LC流速:0.2–0.8 mL/min。 流动相配套:低盐、可挥发性缓冲液(甲酸、醋酸等)。 五、实用建议 逐步单变量优化,记录各参数组合对应信号强度和峰形。 注意通针、进样管清洁,防止堵塞影响喷雾和离子化效率。 针对不同分析物灵敏度差异,单独做优化。 如有样品中盐分、表面活性剂,需稀释或前处理,防止喷雾针堵塞和电离抑制。 |
- 上一篇:蛋白容易形成聚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


